如果人多就能战胜铁浮屠,汴梁城也就不会两次陷落了。
且等这小儒兵败如山的时候。
韩太尉自然会好好料理的。
现在,还是算了吧,万余甲士,水军还弄不了。
送走了韩世忠,杨博继续带着流民休整。
渡江的位置在黄天荡上游,现在还不着急扑进战场。
如今权建康府的任命已经下来了。
最近这段时间,建康府就是十八万流民的就食地。
打下几乎无人防守的府城,夺了岳爷功劳。
也有利于岳爷加入黄天荡战场,有肉大家一起吃嘛。
“三娘,唤上官悟过来。”
让金三娘去找上官悟,有些后路杨博需要布置一下。
肉是猛虎恶狼肉,吃不吃得下再说,后路需要留好。
黄天荡离着建康府城很近。
只要还有些城防,不失为一个避难的好地方。
一路走来,杨博也体会到了贼配军们的难处。
为将大不易,除了战场的胜负。
粮食、军饷、士气、家眷无一不需要将领操心。
有一处处置不好,直接就会影响战争的胜负。
宋军跟雇佣军也差不多,而且是带着家眷的。
贼配军的称呼,想想军饷就高不了。
还要经过军官们层层克扣,到手的寥寥无几。
前因军饷不足,后有家眷牵挂,一旦战事失利。
死战保家眷,那就是想多了。
不如降了干脆利落,临战做降兵。
对面无论是金贼、辽人还是西夏,临战绝对不会杀戮降兵。
史料记载,许多宋军出发之前,还要打短工凑集军资。
经商做买卖的也不在少数。
大部分宋军,充其量也就是拿着武器的流民而已。
杨夫子的流民大队,不算拣选的青壮,可能都比一般宋军精锐。
兵不成,将领再勇猛,也很难有作为的。
种师中临战面对讨要开弓钱的军汉。
想必心里是感同身受的吧?
至于西军跟西夏打生打死,那是在家门口。
而且行军不用带家眷。
守护家园,战力自然是不一样的。
行军带上家眷,本是督促士兵死战的手段。
到如今却成了直接影响宋军战力的根本原因之一。
所谓时移世易不过如此了。
带流民南渡这段时间。
杨博操心的事情,比宋军将领要少的多。
只有粮食跟行进时的纪律,是杨博要面对的问题。
有粮食牵着,难度并不大,却让他焦头烂额。
宋军的糜烂,问题出在了根源上。
将领本事大,还好一些。
一般的将领,带散队伍也不算是稀奇事儿。
比如跑将刘光世。
宋军不成,上官悟的人马也一样不成。
上官悟虽说有行军经验。
但是打金兀术,行伍经验不够。
而且上官悟的人马战力低下。
听着是万余人马,但可战之人不过两三千。
而且很容易临阵倒戈。
上官悟的人马倒戈。
又很容易造成流民的溃散。
一圈推理下来,上官悟就不能留在黄天荡附近了。
安排他带人守建康府城。
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上官悟的人马进了府城,必然要死守。
死守孤城战力自然会高很多。
因为建康不仅被金兀术焚过城。
焚城之前还屠过城。
之前有过守东京汴梁的经历。
对于上官悟的人马而言,也算是轻车熟路。
想到被焚掠杀戮的建康府。
杨博的眉头也紧紧的皱了起来。
金兀术东进江南,所造杀孽不少。
这也是杨博不想放过他的原因之一。
留着他,对于宋民的杀伤,只会越来越大。
这一战,于情于理都要参与一下的,只是结果未知。
看到着甲挎刀的上官悟赶来。
杨博也停了脑中的思绪,许多事儿也就想想。
“杨夫子!”
抵达大江南岸之后,上官太尉乖巧的很。
这厮是害怕小朝廷追责,把他当做替罪羊宰了。
“杨夫子如今是权建康府。
还兼着江南东路捉杀使的差遣。
上官悟,杨夫子命你带人进驻建康府城。
有趁机作乱者就地格杀。
到了府城之后,先给杨夫子置办官印、大纛。
大纛就用江东捉杀使杨,筹备粮草也是要务。
我观韩世忠的粮草有火烧痕迹。
说不得建康的各大官仓还有可食用之粮。
此战之后,杨夫子不死。
太尉之位许不了你,一个统制官还是可以的。
去吧!”
没给上官悟说话的机会,说了也没用。
现在表忠心的唯一办法,只有拿下建康府城。
上官悟自己,就是再次拿下汴梁城也无法脱罪。
但杨夫子一句话,就可以让他脱罪。
有了实权的士大夫就是这么牛。
这种做法,杜充就是前车。
招信县的刘位就是杜相公封下去的。
还有一个叛将李成,也是杜充那不是人种儿的封的。
也不知这次盛会,淮南的李成会不会来。
除了李成,还有盘踞洞庭湖的钟相、杨幺。
除了这些大股乱匪,林林总总还有无数小股。
杨博估计,财帛动人心,这些人多半会来。
慢慢捋顺思路,这次小朝廷给的捉杀使,让杨博有些喜出望外。
这是要给他机会,金贼、乱匪一锅烩。
权建康府灭杀乱匪,或多或少会有非议。
江东捉杀使,弄死几个朝廷武将。
只要帽子扣好,也是名正言顺的。
毕竟现在时局混乱,只要不弄死韩世忠这样的。
只要不大败亏输,问题不大。
对于宗弼的十万人马,杨博反而不怎么在乎。
野战,别说十八万了。
就是三十八万流民,也不是骑军的对手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